從宋代以后陜西失去了京都地位但西安仍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成為西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  這是宋代銅質象棋子它的數量和名稱與現在的象棋完全相同。
北方的金人滅宋時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攻占陜西相撲俑磚和高鈔銅板都是在陜西發現的金代遺物。
我國相撲運動起源于漢代當時并不作為體育競賽而是軍隊生活中強身健體鍛煉意志的格斗訓練。
高鈔就是紙幣是金代最重要的貨幣通行范圍很廣。銅板是用來印刷這種紙幣的。
這是從陜西甘泉縣出土的宋代秧歌畫像磚從而使我們知道現在仍盛行于陜北的秧歌舞至少起源于宋代。
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蒙古人以游牧為主善于騎馬所以遺物中馬的形象較多。
這塊鐵板幻方是1957年在元代安西王府遺址發現的上面鑄有36個阿拉伯數字。這36個數字排列 成方陣橫、豎、對角的6個數字相加之和都是111。這在古代被認為是奇妙莫測所以稱作幻方幻方被鄭重地藏在石函里壓在房基下作為避邪、防災的物品。這個幻方是我國數學上應用阿拉伯數字最早的實物資料。
公元1369年明王朝攻占陜西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時得名的。展柜中是明代一份丈量土地的記錄叫魚鱗冊明代以此作為征收賦稅的依據。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年代最早的魚鱗冊實物。
科舉制度由隋代開始歷代皇帝都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各級官吏。清代鄉試一般3年舉行一次但遇有特殊情況也有額外開恩加試的叫“恩科”。這份試題上有“恩科”字樣是為慶賀光緒皇帝登基大典而舉行的加試。
服飾是社會物質生產和思想文化的綜合反映。這組自宋代至明代的陶俑各具時代特點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及習俗提博物館、紀念館和展覽館供了寶貴資料。
宋代崇尚“程朱理學”因此服飾拘謹保守式樣變化不多顏色也較單。 元代男俑的服飾窄袖緊身袍服拖到膝蓋上下腰間束帶足蹬長筒皮靴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風格。
這個龐大的儀仗隊是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擷墓出土的從中可以看到職務不同身份各異的不同服飾。中國的陶俑藝術唐代以后逐漸衰落過去認為到明代已基本結束這一大俑群的發現填補上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大空白。
宋代至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除官窯外各種風格的民窯也紛紛興起形成了八大窯系其中陜西銅川的耀州窯是北方民間青瓷的代表宋代最為興盛。
宋瓷有壺、罐、茶座、茶托、盒、碗等器物釉彩以青為主少量為醬紅色。花紋裝飾以蓮花紋為最多還有纏枝牡丹、飛鶴、飛風、魚鴨等。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戀忘返。
宗教是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宋代以來陜北開窟造像之風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