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中(1896—1982)秦腔演員,工須生。字秀山,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月十一日出生于陜西臨潼雨金鎮粉劉村。自幼務農,十四歲曾在臨潼雨金鎮雜貨鋪當學徒。從小受其父親劉立杰(藝名木匠紅)的藝術熏陶,酷愛戲曲。
民國六年(1917)冬,十六歲時考入陜西易俗社學藝,為該社第二期學生。當時他年歲大,筋骨硬,嗓子差,論條件并不算上乘,連他父親也認為他不是塊好料子,故不被人重視,開始多是演院公、衙役等配角。毓中并不因此灰心喪氣,下死心刻苦磨煉,以勤補拙。他常以“人以十回,己以百回”告誡自己。老師說他身架不好看,夜靜更深。他在月亮下練,審查自己的身架;臺步缺功力,他出外演出,跟著牛車練臺步,跑圓場;眼睛無神,呆板,晚上點著香頭練,中午對著太陽練。靶子功、耍槍花、舞大刀,身上常打得青一塊、紅一塊,也從不停歇。他學《上煤山》,為了練甩發、擺胡子、舞劍穗和跪步,整整一個冬天,天不亮就在院子里跪步甩發走圓場,膝蓋被磨得幾次脫皮。他雖勤奮好學,仍未引起老師的重視,排演不上重要角色。他仍不氣餒,又采用偷經學藝的辦法自學。他的父親到易俗社任教,給同學傅醒民排《賣畫劈門》,他在一旁偷學,傅未學會,他卻學會了,連他父親都未料到,還叫他給傅說戲。名須生李云亭在易俗社主要教須生,他偷偷學會了李的拿手戲《拆書》、《逃國》、《殺驛》、《寧武關》、《探監》等。一次社里掛牌演出《寧武關》,左醒民因故誤場,劉立即化妝上場,雖末扮演過,但早已偷學到手,心中有數,上場后,不慌不亂,熟練自如。教練長陳雨農當時在臺下大為驚奇,親自喝采,并送了他一個“膽大紅”的綽號。李云亭更是贊許,遺憾自己以前沒有發現這個人才,立即把他列為重點,主角戲接踵而來。飾《周仁回府》中的周仁、《霍光回府》中的霍光、《韓寶英》中的石達開,《雙詩帕》中的李白等,獨步一時,令人刮目相看,從“竹根”一躍而為臺柱。
劉毓中唱腔寬宏深厚,酣暢淋漓,有滿宮滿調之美,常用大段哭音亂彈,震懾觀眾。他做派大方,擺須、搖頭、顫身、甩袖無不稱善。他的戲路較寬,文武須生兼備,尤擅衰派老生,被譽為秦腔須生“泰斗”。他能戲甚多,久為稱道的有二十余出,他所扮演的《賣畫劈門》的白茂林,《走雪》的老曹福,《大報仇》的劉備,《三滴血》的周仁瑞,《周文送女》的周文,均堪稱絕唱。京劇名家馬連良說他是“衰派老生中一絕。”他的正生戲、小生戲、紅生戲也各有獨到之處。在《殷桃娘》中扮演楚霸王項羽,運用紅生行當的特點,吸收花臉的唱念及工架,新穎別致,譽滿西安,曾有“活霸王”之稱。民國十年赴漢口演出,曾得到歐陽予倩的贊許,民國十七年,離開易俗社,到三原其父所辦的秦鐘社擔任社長兼主演,主班多年。民國二十一年,秦鐘社解體,他召集部分演員,另建新聲社,民國二十二年后,赴隴縣、平涼、蘭州、天水、寧夏等地演出多年。民國三十五年,重返西安,臨時在三意、尚友等社搭班演出,并在曉鐘、上林等學校任教。1950年又回到母社一易俗社,擔任主演。 劉毓中德藝雙馨,勤以從藝,嚴以治班,故從者如流。他從不保守,常把拿手技藝傳授學生。
他培養的弟子甚眾,號稱“秦腔皇帝”的李瓊鐘,名震秦隴的劉裕秦,久為觀眾贊譽的崔曉鐘等,均是他的高足。在劉毓中七十壽辰時(198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還為其舉行了,“慶祝劉毓中舞臺生活七十年紀念會”,陜西省、西安市黨政領導及文藝界三百余人參加慶祝,許多著名演員還特別趕來助興,易俗社為其舉行了紀念演出,八十五歲高齡的劉毓中,還登臺演出了《祭靈》、《路遇》等拿手好戲。 劉毓中曾任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陜西分會顧問,西安市文聯副主席等職。八十六歲病逝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