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去世后其子李治即位史稱高宗改元永徽。高宗也很禮敬玄奘。顯慶元年(公 元656)十一月皇后武則天生子高宗即請玄奘為其子賜釋號為"佛光王"。皇子滿月 時又請玄奘為之剃發受戒親作道場。高宗登基的第二年天下受災百姓窮困。高宗敕 各地義倉賑貸貧乏同時詔廢玉華宮為寺----玉華寺。對于玄奘法師唐高宗雖是內殿供養 御醫探疾關懷備至卻一度曾反他當作文學侍從常要他陪同皇上往返于東西兩京。而玄 奘志在佛教意在譯經大覺煩礙。便不禁上表高宗請求去洛陽左近的少林寺好靜心從 事譯經工作。豈料李治不允玄奘非常惋惜。 顯慶三年(公元658)正月玄奘自洛陽隨御駕返回長安奉旨徙居新建 的西明寺譯 經。在自印回國后十多年的翻譯生涯中玄戕 見到唐以前翻譯的一部大經-----大乘教的根 本大典《大般若經》殘缺多訛久懷重譯宏愿。至此遂決心將它重新翻譯。但此經非同 凡響而且部軸很大卷帙浩繁;而"京師人眾競來禮謁"印度、昌本等國一批批的遣 唐使、學問僧紛紛前來求學就教庶務雜沓根本無法靜譯;加之年來冷疹重發迫感人 壽無常很想到一個偏僻幽靜的地方去安心譯經。遂想起十年前曾去避暑休養過的玉華山 那兒水綠山青絕無囂塵幽靜涼爽景色秀麗是個理想的譯經場所。于是玄奘上表高 宗請求去玉華寺完成譯經大事皇帝允準后玄奘即向高宗呈上《謝得入山表》表示歡 悅與感激的心情。 顯慶四年(公元659)十月玄奘同翻經大德及其門徒、警衛等一行人奉敕從長安出 發前往距京城近三百華里的宜州玉華山。法師二次來玉華一則可了卻畢生譯經大愿二 則是勝地重游而且是在此長駐故心情格外開朗。一路顛簸跋涉不多日就達玉華。玉華 寺寺主慧德法師奉旨隆重迎接將玄奘法師安置于肅成院歇息。其供給諸事一例仍如京城。 玄奘一到玉華寺稍事休息就著手譯經。他用兩個多月時間一邊翻譯其他小經 一 邊為翻譯《大般若經》做好充分準備年底一切就緒。顯慶五年大年初一玄奘法師正式起 首翻譯《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波羅蜜多"意為"智慧到達彼岸"。 此經為佛教大乘空宗的一部叢書由般若部類重要經典匯編而成共六百卷。主旨在于闡明 宇宙萬物都出于"因緣和合"幫其自性本空后世稱其為空經。玄奘法師與其高足窺基所 創建的法相宗就是在"大乘空宗用全力破除現實世界非真實存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建立 起來的佛教哲學體系。因此可以說《大般若經》是法相宗的一部根本大典。翻譯《大般若 經》之初玄奘的門徒們認為此經字數太多要求節譯。玄奘則認為若因字數多而節譯 必然會閹割原文損傷本意因而必須照實翻譯。他將自己從印度搜集回來的三種不同梵文 《大般若經》原本仔細相互參照斟酌再三方鄭重下筆。由于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 又深通佛學故而其所譯經文不僅名相的安立文義的貫練都莫不準確精當而且矯正 了往日舊譯的大量訛辨開辟了中國譯經史上的新紀元。后世對他所譯的各種佛教經典通 譽稱之為"新譯"。將玄奘同鳩摩羅什、真諦、義靜三位高僧并列稱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四 位翻譯大師。而四位中玄奘的成就最高。 玄奘法師在玉華寺肅成院日夜翻譯不辭勞苦用了將近四年時間終于在龍朔三年(公 元643)十月二十三日譯完這部二十萬頌、四處十六會的煌煌大典。玄奘到玉華寺的整整 四年中除譯此《大般若經》外還翻譯了《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十二論》、 《品類足論》等多部佛經。翻譯中法師唯恐自己因身體衰弱而譯不完《大般若經》經常 勉勵譯場諸僧說:我"必當卒命于此伽藍"而此"部經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 勿辭勞苦。"直至大經譯就巨功告成玄奘法師才合掌歡喜告訴眾徒說:"此經與玉華 有緣。玄奘能來玉華寺這是經的力量。往日在京城時諸緣牽亂那兒有個了結呢。今天 幸能得以終訖這樁大事全靠諸佛冥護龍天擁佑。此此以乃鎮國之巨典人天之大寶諸 位徒眾應當歡舞慶祝。 就在玄奘譯成《大般若經》的當天十月二十三日玉華寺舉行了隆重的請經和慶祝儀 式。玉華寺的眾僧和譯場的全體大德志士將剛譯完的巨著佛經從肅成院奉請到嘉壽殿 由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親自主壇精講。玄奘說:"《大般若經》自身記載此一方人當有樂 受大乘教者;只要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都可以重生天上終究解脫。 既有此段重要文字自然不可以緘默無言。"又說:"此經在西域多秘而不傳今譯來非 易也。" 《大般若經》譯完玄奘就累倒了。靜養了將近一個月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奘法師將 親自撰寫的一份奏表----《請御制大般若經序表》使高足弟子社會窺基奉進給高宗皇帝。 唐高宗即令通事舍人馮義于長安蓬萊宮宣敕垂許。但高宗的這一御制經序至今未見其文 尚有待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