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指唐太宗在統一中國戰爭中騎乘作戰的六匹駿馬。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戰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相依為命的戰馬的紀念并告誡后世子孫創業之艱難。 六駿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白蹄烏 是有四只白蹄的純黑色戰馬李世民與薛仁杲(稿)作戰時的坐騎。公元618年唐軍初占關中立足不穩。割據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便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相峙(制)兩月之后李世民看準戰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后使薛軍陣容大亂潰退。李世民趁機追擊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猛追一晝夜奔馳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石刻"白蹄烏"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列)迎風儼然當年在黃土高原上逐風奔馳之狀。唐太宗給它的贊詩為:"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配)平隴回鞍定蜀。" 特勤驃(票) 此馬毛色黃里透白故稱"膘""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贈。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特勤驃"在這一戰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沖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颯露紫 這匹純紫色的戰馬在畫面上前胸中箭。牽著戰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公元621年唐軍和王世充軍在洛陽決戰。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后方失去聯系被敵人團團包圍。正酣戰間"颯露紫"胸前中箭在這危急關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把坐騎讓給李世民自己一手牽著颯露紫一手持刀呼喊砍殺保護李世民突出重圍。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與這匹戰馬刻在一起。他給颯露紫的贊語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折:害怕、懼怕的意思)三川威凌八陣"。 青騅 是一匹蒼白色戰馬李世民與竇建德作戰的坐騎。當時唐軍扼守虎牢關占據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敵方列陣已久饑餓疲倦之機下令全面反攻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石刻中的青騅作奔馳狀馬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后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給它的贊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后一句道出這一戰役的關鍵性意義。 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也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后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沖鋒陷陣中受傷的。唐太宗"瀍(音“纏”)澗末靜斧鉞(音"閱")申威朱汗騁足青旌(音“京”)凱歸。"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青旌(京)凱歸"流露出他的興奮。 拳毛騧(瓜:黑嘴的黃馬) 這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李世民與劉黑闥作戰時的坐騎。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領唐軍與劉黑闥(音“踏”)在今河北曲周一帶作戰。唐軍先阻塞洺水(即漳河)上游然后誘劉黑闥渡河決戰。正當劉軍主力渡河時唐軍從上游決壩。唐軍趁機掩殺奪得勝利。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說明這場戰斗之激烈。唐太宗為之題贊:"月精按轡(音“配”)天馬橫空弧矢載戢(急)氛埃廓清"。自這場戰爭后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了。 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1914年被盜賣到美國現存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這里展出的是摹(同“磨”)制品。其余四幅真品于1918年在再次盜賣過程中被砸成幾塊企圖裝箱外運幸而途經西安北郊時被發現制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