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國寶級文物),唐貞觀十年(公元 636年),高171—175厘米。六駿原列于唐太宗昭陵北闕,依次為“特勤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拳毛”二駿1914年流失國外,現存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8月13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家的帶領下,記者走進石刻藝術展室,參觀了栩栩如生的國寶“昭陵六駿”、重達10噸的石犀等珍貴文物。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唐太宗于貞觀十年葬文德皇后于昭陵之后,便命令雕刻其開國征戰時騎過的六匹駿馬立于陵園內,馬像藍本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繪制。每匹駿馬浮雕都是由整塊巨石雕琢而成,寬約2.05米,高約1.7米,厚約0.3米,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后世稱為“昭陵六駿”,在我國美術史上享譽極高。世界上任何一本關于我國古代美術史的著作都不能不提到它,堪稱“大名譽品”。然而,令人惋惜的是,1914年,文物商人與軍閥勾結,盜走“颯露紫”和“拳毛”,隨后漂洋過海,運至美國,現存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1918年,另四駿也遭盜竊,幸運的是,石雕運至西安北郊草灘時,被愛國人士截獲,置于當時的陜西省圖書館,1950年移交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前身),辟專室保存。站在國寶級文物“昭陵六駿”前,來自山東青島的游客劉璇滿懷感慨地說,要是流落海外的兩駿能回家團聚,那該多好啊!“正是因為西安碑林博物館擁有如此浩瀚的藏品,卓越的書法和藝術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趙力光充滿自信地說。
本報記者 趙爭耀 實習生 張慧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