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久久久,成人看片网站,中文字幕日韩高清,波多野结衣中文一区

 首頁 旅游動態 游記攻略 旅行社 小吃特產 民俗文化 典故知識 陜西旅游年票 2021翠華山滑雪場  人物歷史
 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知識 >> 歷史知識 >> 歷代名人祭黃陵
歷代名人祭黃陵
來源:陜西旅游資料網 (2004-11-18)

史記載的黃帝祭祀最早在戰國初期,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恢復祭祀黃帝和炎帝。漢武帝即位初年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規模最宏大。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臣祭祀,并帶上他親筆寫的祭黃帝"御制祝文"。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親筆用滿文寫了祭黃帝祭文,同漢文翻譯一并刻在石碑上。1912孫中山自撰并書寫了祭陵祠,委派十五人祭黃帝陵代表團祭陵。1937年,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1949年后中央多次派員到黃帝陵祭祖。
  改革開放后,海外華人尋根祭祖,紛紛來到黃帝陵。1992年8月,黃帝陵整修工程破土動工。陜西省政府開展"崇敬始祖、奉獻愛心"捐資活動,海內外炎黃子孫紛紛捐助。黃帝陵基金會共收到海內外各界團體、民眾捐資三千多萬元人民幣。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愛國之心、懷祖之情如沮水長流。

秦始皇致祭帝祠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經常出外巡游,命令天下人遍筑馳道。寬敞、平整的馳道兩旁,栽滿了青松,濃蔭蔽日,郁郁蔥蔥。
  傳說,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始皇西巡,命一班文武官員組成一支三千武士的巡游隊伍,從咸陽出發,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前進。巡游隊伍出雞山頭,到了隴西、北地,返回時路過回中。當時正值深秋,楓樹的紅葉遍野滿山,像春天的花朵般點綴著大地。一日,秦始皇登上雞山頭(又名崆峒山),見山上有一座用巨石修筑的"黃帝祠"。始皇止步詢問左右:"這里為何有'黃帝祠'?"隨行的方士徐市答道:"聽說黃帝統一三大部落時,曾巡游到此,教民伐木造房,種植糧食,使民眾過上了好日子。為了紀念黃帝功德,人們修了這座'黃帝祠'。"秦始皇聽罷,馬上下車,并問李斯:"吾稱'皇帝',有無違祖?"李斯答曰:"您德高三皇,功蓋五帝,稱帝有何違祖。"秦始皇聽了搖了搖頭說:"先祖黃帝軒轅氏,統管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九州有共主的國家,為中華民族打下文明古國基礎,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趙高馬上搶著說: "那也比不上當今皇帝......。""非也!"沒等趙高說完,秦始皇打斷趙高話頭下令:"停車!備禮致祭。"據說,秦始皇把隨身帶的武士列為六路,左右各三路,自己手捧供品,身帶佩劍,從六路隊伍中間穿過,走向"黃帝祠",默默祈禱。致祭一畢,秦始皇再無游興,當即從原路返回咸陽。
  看來,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心里就一直不很踏實,因為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就統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而三千年后,他才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比起黃帝,已晚了幾千年,難怪他自稱"始皇",總覺得心里不安。


漢高祖跪拜黃帝像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的這一天,漢高祖劉邦在長樂宮舉行正式臨朝儀式。這天,宮內宮外,張燈結彩,人來車往,熱鬧非凡。各路諸侯和大臣穿著新縫制的朝服,紛紛前來朝賀。殿門外早有事先安排好的接待人員把諸侯、大臣等文武官員依次接入殿內,分別站在兩旁。功臣、列侯、將軍、軍吏等,按等級站在東西兩邊。丞相以下的文官也都依次排好了各自的位置。殿上早就布置好了儀仗隊,挎刀持槍的衛兵站在指定的地點,場面非常整齊嚴肅,隨著司儀一聲高喊,樂隊奏起宮樂。漢高祖劉邦緩緩下了御車,穩步走向寶座,面向群臣。司儀傳令王侯、丞相、列侯依次序拜見。
正在這時,劉邦的父親劉公派人送來急件。劉邦拆開一看:原來,劉公斥責兒子劉邦,升為天子(皇帝),卻忘了祖先。自古帝王臨朝登基,先要致祭黃帝,而你......。劉邦沒有看完,就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一時不知所措,周圍的人也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慣于投機討好的叔孫通,見狀立即拿出一張軒轅黃帝畫像,雙手奉獻到漢高祖劉邦跟前,又向劉邦耳語道:"現在致祭已來不及布置,不如趁此把古軒轅黃帝這張畫像掛起,你領著前來臨朝的大臣集體向黃帝像跪拜。這樣,后世人也不會說你目無先祖了。"劉邦聽了這話,認為言之有理,頓時展眉開顏,馬上離開寶座,帶領前來臨朝的百官,列隊站在黃帝像前,叔孫通臨時擔任司儀長。只聽一聲吶喊,宮樂四起,眾百官站在黃帝像前,由劉邦帶頭,經過三跪拜,三叩頭,各自才入了座位。劉邦對叔孫通這個隨機應變,又不失體面的臨時措施,非常滿意,即刻任命他為宮內太常(專管禮節、儀式和祭祀的大官),還賞給他很多黃金。叔孫通趁這個機會向劉邦推薦了他手下的一百多個儒生,要求皇上提拔。劉邦正在興頭上,給他們都封了官。
  漢高祖劉邦跪拜過的這張黃帝畫像,從漢代一直保存到今天,并歷朝歷代受著人們的謁拜。


漢武帝率十八萬大軍祭黃陵
  歷代帝王祭黃陵,大多派身邊親信大臣,帶著皇帝親筆寫的"御制祝文",昭告始祖軒轅黃帝,表示自己如何為民除奸抗暴,百姓如何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粉飾所謂的太平盛世。祭陵一過,還要刻立"御制祝文"石碑一座,以求流芳百世。這樣的石碑,現存于黃帝廟里有五十三塊之多。其中唯有漢武帝劉徹,祭黃帝陵卻與眾不同。傳說這位十六歲繼位日夜都想成神仙的皇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召集十二部將軍,調集十八萬人馬,準備在北巡邊關之后,舉行封禪儀式。
  十月初,漢武帝從他的軍事指揮中心――云陽林光宮(今陜西淳化縣涼武帝村)出發,沿"秦直道"北上。一路上旌旗招展,士氣昂揚,戰馬嘶鳴,好不威風!軍隊行至邊關,武帝派遣侍臣郭吉前往匈奴下戰表:
"......東南一帶已皆蕩平,南越國王首級已懸掛北闕。單于如能出戰,可與大汗天子親自前來交鋒。"當時,時維耳單于已死,他的兒子――子烏維單于才繼位,看了漢武帝下的戰書,敢怒不敢言,自己又不敢出兵。漢武帝等了數日,不見回音,又怕誤了封禪儀式時間,只好收兵回京。
為了節省時間,漢武帝率領的大軍沒有按原路返回,而是從延安以南直插州、坊州。路過陽周郡橋山(今黃陵橋山),武帝見橋山之巔有座高大雄偉的土冢。他下車看時,見一石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幾個大字。他立即詢問隨行人員:"吾聞黃帝不死,這里為何有黃帝冢!?"方士孫公卿隨車在旁,連忙告訴武帝:"黃帝采銅首山,鑄鼎荊山,鼎成后,天宮派巨龍迎接黃帝升天,帶去后宮及大臣七十多人。令有許多小臣,捉住龍須,扯住黃帝衣角,也想跟黃帝升天。正在難分難舍之際,時辰已到,巨龍騰空而起,黃帝乘龍升天了。小臣扯下黃帝衣冠埋葬在這里。所以說這是黃帝的衣冠冢。"漢武帝聽罷,仰天長嘆:"嗟呼!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履耳。"說著就下令停止行軍,修筑"祈仙臺",備禮致祭。據說,武帝命令士兵一人一擔土,一夜之間在橋山巔,黃帝陵墓的對面,修起了一座九轉"祈仙臺"(即現在的漢武仙臺)。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下令十八萬大軍,列隊橋山、馬家山、印臺山,宮樂四起,戰士個個俯首肅立。漢武帝卸下征戰的盔甲,掛在一棵柏樹上,一人獨步走向"祈仙臺":一向黃帝顯戰功,二向黃帝禱告自己也想長生不老,和黃帝一樣,將來成仙,乘龍升天。致祭完畢,當天領兵返回長安。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傳講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的故事。他修筑的"祈仙臺",掛過盔甲的柏樹,都留給后世人攀登懷古。


司馬遷實地考察黃帝陵
  我國古代杰出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字子長,是陜西韓城人。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官。
  司馬遷出生于一個世代史官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據說,他十歲就能誦讀古文,二十歲就開始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他到過會稽,訪問過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了范蠡泛舟的五湖;在淮陽,采訪過韓信的故事;經鄒、魯訪問過孔子、孟子的故居。此外,他還北到涿鹿,登過長城;南游沅湖,西至崆峒。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真是一個壯舉。司馬遷的游歷,使他加深了對祖國自然環境、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文物古跡的深刻了解,為他后來寫 《史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漢武帝元封元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病逝。司馬遷繼承父業,作了太史令,時年已三十八歲。
  這時他就開始為寫作《史記》作準備工作。當時,碰到的難題之一,即:三皇五帝如何寫?五帝之一的軒轅黃帝怎么寫?司馬遷認為:從遠古時期的傳說,到秦漢時期的學者,一致公認為軒轅黃帝是中會民族的始祖,但在當時仍然存在著各種異說。就連黃帝埋葬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傳說在河南,有的傳說在山東,有的傳說在河北,有的人還說在甘肅。為了慎重起見,司馬遷決定親自進行實地考察 。據說,司馬遷出長安,一不坐轎,二不帶隨從,只身乘馬,長途跋涉,沿"秦直道"北上,來到翟道城(今黃陵)橋山一帶。他沒有驚動官府,也沒有打擾百姓,更未暴露自己的身份,獨自一人四處奔走,觀察地形,訪問老人,查看史料,抄寫碑文,瞻仰了歷史傳說的各種遺跡,了解了風土人情。
  相傳,有一天,司馬遷手里提著一筐陶片、石片,邊走邊看,愛不釋手,一群兒童以為他是個討飯吃的瘋子,都圍住他喊叫:"瘋子,那是石頭片,不能吃......。"司馬遷只笑不答言。大人們跑出來一看,見是一群頑童圍著一位陌生人耍笑,便趕走了頑童,并拿來了兩個饃饃,遞給司馬遷。司馬遷接過饃,點頭笑了笑,邊吃邊走了。據說,他在翟道城周圍方圓二十里,整整考察了四十多天,搜集了當地流傳的有關黃帝的傳聞逸事,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可靠實據。回長安后,他首先寫出了《史記》中的第一篇――《黃帝本紀》,第一次肯定了"黃帝崩,葬橋山"的偉大歷史考證。從此,黃帝陵始得傳名于世。據舊中部縣志載:司馬遷這次考證后,地方官員就創建了"軒轅廟"。到了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前八世紀中),正式建廟于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因河水浸蝕,又把廟址從西山麓移到東山麓,這就是現在的"軒轅廟"址。當地民間流傳的俗語說:"漢代立廟,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唐宋

杜甫月夜祭黃陵
  讀過杜甫"月夜"這首詩的人,或許記得:"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女兒,未解憶長安......。"杜甫在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為避安史之亂,在流亡途中,把家安置在州三川驛(后又遷到羌村),自己只身北上,想去靈武投奔新登基的唐肅宗,卻在路上被叛軍擄入長安。杜甫月下懷念妻子兒女,寫了上面的詩。
  次年四月的一天,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只身逃出長安,穿過兩軍對峙的前沿,奔向鳳翔。在那里唐肅宗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這個官職可以直接向皇帝進諫言。杜甫忠于職守,為官不到一個月,為營救一位受冤的大臣,便激怒了唐肅宗,借故讓他回家探望妻子,有意把他遣開。杜甫因此又重回三川驛。公元758年,在一個凄風苦雨的秋晨,杜甫只身踏上了歸途。一路所見,人煙稀少,田園荒蕪,傷兵的痛苦呻吟和難民的苦難生活,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路經玉華宮到翟道城(今黃陵),沿路了解民情,體察民間疾苦,目睹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更加深了他的愛國憂民思想。從此,結束了他"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政治生活。
  一天, 杜甫徒步來到翟道城橋山腳下,打問去三川驛的路程,才知道從這里到三川驛還有一天的路途。而此時已是夕陽西下,只好打消繼續趕路的念頭,他只身坐在橋山腳下的沮水河畔休息。勞累了一天的杜甫,飽經了沿路的慘痛,面對山川河流,詩興勃發,即時作了一首"晚行口號":
三川不可到,歸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饑鳥集戌樓。
市朝今日異,喪亂幾時休?
遠愧梁江,還家尚黑頭。
  杜甫口里吟詩,身體不由自主地慢慢倒在路旁草叢中睡著了。這時,天色已晚,夜幕降臨,一位祭陵老人(古代祭黃陵沒有固定的時間),挎著竹籃,往橋山上走去。杜甫的身子睡在草叢里,兩只腳卻露在路上,把祭陵老人絆倒了。這時,杜甫也被驚醒,連忙坐起,向老人再三道歉。祭陵老人一看是個過路人,也沒發火,隨聲問道:"請問客官,為何露宿郊野?"杜甫當時未敢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只說回三川驛看望家眷,因路徑不熟,來到這里,天色已晚,只好暫且露宿休息。杜甫說著,兩眼一直瞅著老人的竹籃子。老人馬上意會到這位過路客人的心思。隨即說道:"客官是否還未曾用飯?"杜甫由于饑餓,就如實說道:"不瞞老者,昨天從同官(今銅川)起身,只吃過一頓飯。動亂年間,沿途未敢......。"杜甫說到這里,覺得有些失言,再未敢往下說,只是嘆息了一聲。祭陵老人見杜甫言談舉止不同一般,就慷慨地將竹籃里的饃饃拿出兩個,雙手遞給杜甫說:"客官,不要推辭,吃吧。"。杜甫二話沒說,狼吞虎咽吃了一個饃。突然問老者:"敢問老者,天色已晚,你提竹籃上山干什么?"老者說:"唐軍和叛軍打仗,百姓不得安寧,一直沒工夫上山祭奠先祖。聽說唐軍收復洛陽,百姓歡天喜地,盼望早日過上太平日子。所以今日特意上山祭奠黃帝。"杜甫聽罷,方知此地乃黃帝之陵。祭陵老人一再邀請杜甫隨他回家過夜,杜甫因心情不快,執意不肯,一再推辭說,得連夜趕回三川。祭陵老人只得給杜甫指點了路線,并留下食品,自己回家去了。老人走后,杜甫獨自一人站在月光下,面向橋山黃帝陵進行叩拜禮。據后人傳說,杜甫還寫有"少陵月夜祭黃陵,雙手空空無祭品"的詩句,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原詩。也可能是后人的杜撰。


范仲淹三次祭黃陵
  北宋名臣范仲淹,又名范希文,祖上是陜西彬縣人,后遷居南方,定居蘇州吳縣。他從小喪父,生活很清貧。在貧困中,他刻苦學習。終于考中了進士,后官至參知政事。范仲淹能文能武,本領高強,人們稱贊他"文能治國,武能保疆",他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并有很高的文學修養。
  范仲淹曾就職陜西,兼治延州(今延安)。當時,西夏常從西北侵擾中原,宋王朝內很少有人敢去抵擋。公元1040年10月,宋王派范仲淹會同韓琦出任陜西,主持防御西夏的軍事行動。范仲淹到陜不久,就前往延州。沿途觀察了陜北高原的地形。有一天,范仲淹來到坊州中部(今黃陵),突然勒馬停止前進,決定上橋山致祭黃帝陵。身邊的謀士問他:"范公,聽人說,你過去讀書時連皇帝也不去見,今天怎么要專程祭奠黃帝陵?"范仲淹笑了笑說:"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還年幼,在應天府睢陽讀書。有一次,真宗皇帝路過那里,同窗們一聽皇帝來了,都放下書本跑去觀看。我當時正在作文章,害怕打斷思路,就沒有去看皇帝。后來同窗都埋怨我失掉一次好機會。我當時心想,眼下只有專心讀書,將來為國效命,見皇帝的機會是有的。"范仲淹邊走邊說,不覺來到橋山山巔,抬頭看見"古軒轅黃帝橋陵"碑亭,立即勒住馬韁,翻身下馬,徒步走向黃帝陵前,打躬致祭。在下山的路上,范仲淹告訴身邊的謀士說:"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元祖。當今皇帝是我們的君王,他們也是黃帝的子孫后代。一個人不論官位高低,萬不可忘記祖先的功德。"據說,范仲淹到延州后,寫了五首祭黃陵的五言律待,可惜,現在只流傳下來兩首:
紅日竿頭進,
青云足下藏。
軒轅龍馭古,
百代景象裳。
高徒橋山上,
關河萬里長。
沮流聲潺潺,
柏干色蒼蒼。
公元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被調回朝廷擔任參知政事。臨行前,路過坊州,再次祭奠了黃帝陵。

 
宋仁宗降旨黃陵栽柏樹

滿山翠柏望橋陵,
上有仙臺壘九層。
夜夜唯留明月照,
年年只見白云興。
.......
古柏參天黃帝陵,
蒼煙繚繞曉風輕。
龍盤萬代開王會,
鳳歷千秋肇大清。
  這是明清兩代一些墨人騷客對橋山黃帝陵的一些景色描寫。
  橋山是埋葬中華民族始祖的圣地。你若從西安乘坐"黃陵二日游"班車,或者乘火車,四個半小時就到達黃陵。不論從哪個方向進入縣城,都可以看見面積五千八百畝的橋山,滿山翠柏,蔥郁一片。人們不禁要問:沿途林木很少,但見黃土陡崖峭壁,溝壑縱橫,為什么橋山古柏卻是一片翠綠,根深葉茂?有人說,橋山是一塊寶地,風水好,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才把墳墓選擇在這里;還有人說,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許多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功大無邊,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橋山撒了一把柏樹籽,從此橋山就長出郁郁蔥蔥的柏樹。這當然都是神話傳說。黃陵橋山古柏確是后人所植。據現存碑記證實,早在漢唐時期,官府就指令黎民百姓在橋山上種植松柏。當時由于管理不善,年年種植,年年不見樹林。為了確保橋山松柏栽種成功,北宋嘉六年(公元1061年)正月二十八日,仁宗皇帝趙禎,聽祭掃黃帝陵回到京城的大臣匯報說,橋山栽植柏樹很多,而成活甚少,損失太大。于是仁宗皇帝命令身邊大臣擬旨,指令坊州(今黃陵)縣衙,委派專人看護巡守。坊州中書劉午坤接到了圣旨,即發動黎民百姓,整舊栽新。當年在橋山種植柏樹一千四百一十五株。又從鄉間抽調寇守文、王文政、楊遇等三戶人家,免除其一切差役,專在橋山上日夜巡守看護松柏林。為了防他們玩忽職守,還把這三戶戶主的名字刻在一座碑上,可算真正做到了責任落實到人。這大概是九百年前中華民族最早的第一批護林員。從此,橋山古柏得到歷朝歷代重視。清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官府派人對橋山古柏作過一次大規模的普查,可惜普查的資料已全部丟失。到了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延安專署專員余正東,黃陵縣縣長盧仁山,撥國幣三千元,調動一個民團,將橋山古柏劃地為段,編列號次,命令士兵每人按樹貼號。歷時十九天的普查,結果得出黃陵橋山共有古柏六萬一千一百八十六株。此數正式載入了黃陵縣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更進一步加強了對軒轅黃帝陵廟的管理,設立了文物管理所,對專職管護人員進行了統一編制;在橋山之巔修筑了了望哨所,日夜有專人輪流巡山看護。現在滿山翠柏,棵棵根深葉茂,蒼翠挺拔。已有五千年歷史的"黃帝手植柏",更是高大雄偉,七人合抱不住,國外游客稱它是"世界柏樹之父"。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象征。



元、明、清

泰定帝頒發保護黃帝陵廟令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孫鐵木耳收到陜西中部縣(今黃陵)住持道人狀子一案。狀告本縣保生宮著火,軒轅黃帝廟殿宇被歹人破壞......泰定皇帝看罷狀子,大怒,立即召集宮內文武大臣上殿,并發告曰:黃帝軒轅氏,乃我中華民族元祖。不論漢、滿、蒙、回、藏、,還是苗、瑤、彝、黎、藩,都要敬護我始祖陵寢。今有歹人敢放火燒宮,損壞陵廟,實屬不赦。泰定帝說完,由他親自口授,命身邊文官用漢字寫了一份蒙語圣旨,立即指派飛騎日夜兼程,送往陜西中部縣。
  泰定帝用漢字寫的這道蒙語圣旨,在今天看來,實際上是一道森嚴的保護黃帝廟的法令。現將這份漢字蒙語令主要段落摘抄如下:"......軒轅黃帝廟宇一處,橋陵一所,遷今異代,每年春秋官降錢數口口口等。......不畏公法之人,執把彈弓,吹筒輒入本宮,采打飛禽,掏取雀鳥,將飛檐走獸損壞,又有愚徒之輩,潑皮歹人,赍夯斧具,將橋陵內所長柏樹林木斫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撿會到欽奉。咱每明降下圣旨 無德推稱著諸色投下氣力呵休與者別了的人 每不怕那什么欽差 除欽遵外 據見告省會 給榜文常川 張掛禁約 無得似前搔擾 如有違犯之人 許諸人捉拿到官 痛行斷罪。施行須議出給者右榜省諭各令通知榜示 泰定二年六月八日
  這篇碑文距今已有六百六十二年,現保存在黃帝廟碑林里,這是中華民族在六百多年前頒發的第一份保護黃帝陵(廟)法令。


朱元璋遣官祭黃陵
  在紅巾軍起義中,佃家出身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郭子興死后,他領導了這支隊伍。公元1356年,朱元璋軍隊攻占了集慶,改名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并在那里建立政權。他乘北方紅巾軍打擊元朝的有利時機,發展勢力,又采納了儒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發展農業生產,擴充軍隊,經過幾年戰斗,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從此,他就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明太祖,年號洪武。
  朱元璋在位四年時,聽到身邊謀臣談論起歷代帝王祭祖先一事,便提出要致祭始祖――軒轅黃帝。朝廷內背地里有人悄悄議論說:"朱重八(朱元璋小名)還懂得軒轅黃帝!"議論是議論,卻沒有一個人敢公開講。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遣派中書管勾甘,前往陜西中部祭黃帝陵。文房事先寫了一份"御制祝文"(即祭文),朱元璋看后很不滿意。他覺得稱帝四年才想起祭掃黃帝祖先,恐后人恥笑他無知,所以,要求"御制祝文"寫清他的功績,再說明他稱帝四年沒有祭黃帝陵的主要原因是:一時找不到黃帝陵的地址,后來在經典著作中才看到軒轅黃帝的舍地,耽誤了四年,沒有能夠及時祭奠,但他心里卻一直惦記著先祖。最后,他還略加檢討了自己的愚昧無知。這篇祭文在今天讀起來,仍很感人。好在祭文不長,照錄如下:朕生后世,為民于草野之間;當有元失馭,天下紛紜,乃乘群雄大亂之秋,集眾用武。荷皇天后土眷,遂平暴亂,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繼天立極,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興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歲極遠;觀經典所載,雖切慕于心,奈稟生之愚,時有古今,民俗亦異,仰惟神圣,萬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靈不昧,其鑒納焉!尚饗。
  這篇"御制祝文",至今還保存在軒轅廟的碑亭里。 


嘉靖帝免除黃帝廟糧稅
  明嘉靖皇帝朱厚燠,一生干了許多蠢事。他罷過"海瑞"的官,因生活糜爛,險些被宮女勒死,一氣之下,殺了成百名宮女,并搬到北京天壇居住,再也不回故宮了。他在位四十五年,雖說犯過這樣和那樣的錯誤但卻沒有忘記祭奠軒轅黃帝。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免除了黃帝廟的糧稅,后世人傳為美談。
  據黃陵縣志載: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章平侯和載東侯,因公務來黃陵,登橋山謁陵拜祖,又登漢武仙臺,觀看了滿山翠柏,留有"鼎留湖上龍先化,橋壓云根水未通"詩句。次日,二侯去黃帝廟保生宮上香,發現和尚道官衣衫跛爛,貧窮如洗,便問道:"廟內有田數十頃,為何如此貧寒?"道官敬回答:"國朝以來,廟內官田俱廢,只留若干山川地畝,還不足為公納糧稅。貧道以香錢度日。"二侯聽后,相顧而怒:"黃帝乃開先立極之君,其功業文章,與天地相為始終者也。故春秋戰國以來,歲歲祭奠。而今在先祖陵廟征其糧稅,怪哉! 奇也!"當即命縣尉雷維升廢除征收黃帝廟糧稅,又親自將此件事上書皇帝。嘉靖皇帝看過奏章后,非常生氣地說:"國朝再窮,亦不能征收黃帝廟糧稅。即下圣旨,撥銀兩修葺陵廟。又向黃陵縣尉提出:"執法秉公,節欲省費,見廉明愛惠之政。風調雨順,雞犬寧息,百姓以安。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有位貢士叫劉仕,為嘉靖皇帝除免黃帝陵廟稅糧一事,專門寫了一篇"記"。文章最后說道:"免糧稅之一事,紀為政之大績,將垂之永久,為來世之鑒耳。"從此,各朝代再也沒有征收過黃帝陵廟的糧稅。


張三豐謁陵留名詩
  張三豐是個傳說中的半人半仙的神化人物。據《明史》記載:張三豐生于元朝末年,明代道士。遼東人,三豐是他的號。由于他性情嬉諧,不修邊幅,故又稱張邋遢。此人身材魁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胡眉如戟,行走如風,來去無蹤。他行蹤飄忽,游處無恒,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早上還在遼東吃早飯,中午又在陜西寶雞吃面片。這些記載,雖有夸張,但仍不失為一個"人"。傳說有一次張三豐和他的嫂子坐在屋里拉家常,張三豐突然從案板上取來搟面杖,插進水甕里就攪,邊攪邊叫:"哥哥快回來!哥哥快回來!......。"他嫂子不知其意,忙問:"你哥哥出外做生意,你在水甕里喊叫什么?"張三豐憨然一笑說:"哥哥過河落水了,我幫了他一把,把他叫上岸來。"嫂嫂全然不信。時隔不久三豐的哥哥回來了,嫂嫂就問路上出過什么事,三豐的哥哥說:"過河翻了一次船,多虧艄公用船板搭救才出水面。"嫂嫂這才信服張三豐確實是個"神"人。據說,現在陜西農村人給大人小孩叫魂,就是張三豐發明的。明太祖、成祖兩位皇帝曾不止一次地派人尋找張三豐,卻始終找不見。英宗皇帝時,封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據說,有一年黃陵縣沮河發了大洪水,川道的田園禾苗、房屋牲畜全被洪水淹沒了,全縣城的人均被洪水趕上了山。第二天中午,山上人發現沮河上游的水面上漂浮著一個人,順著洪水激流而下。此人既不叫"來人",也不喊"救命",洪水直把他漂浮到黃帝廟山門對面。這個人突然從水面上站起來,懷里抱著兩個大西瓜,不慌不忙地走出水面,直奔軒轅廟院,恭恭敬敬向軒轅黃帝塑像叩了三個頭,在像前敬獻了一只西瓜。另一個西瓜用手敲破,邊吃邊到處觀看廟院的一切。直到把手中的西瓜吃完,也沒有說一句話。然后,就蹲在大殿的房檐前,用吃過的西瓜皮,在磚地上寫了一首"張三豐謁橋陵"詩,就揚長而去。洪水下去后,人們才知道張三豐來過這里,趕忙從地上把這道詩拓下來:
披云履水謁橋陵,
翠柏煙寒玉露輕。
袞冕霞飛天地老,
文章星煥海山青。
巍巍鳳闕迎仙島,
渺渺龍車駐帝城。
寂寞瓊臺遺漢武,
一輪皓月古今明。
  且不論詩寫的如何,看那書法,字跡秀麗,龍騰虎躍,就令人驚嘆了。康熙二十一年四月,縣令金蘭芝把這首詩重新刻在一座石碑上,至今還保存在黃帝陵廟的碑林里。明清兩代先后有二十四位墨客騷人、學者名人對張三豐的詩作過和韻,但都沒有和好。時隔多年,有一位叫胡的道人,前來謁陵拜祖,看了張三豐的詩和書法,感嘆不已,一邊飲酒,一邊在墻壁揮筆和詩:
覽景來登軒帝陵,
羽衣風駕骨毛輕。
橋山徹頂高聳翠,
沮水纏腰中部青。
萬壑煙云籠玉冢,
九天秋色映龍城。
道人看罷三豐句,
醉里揮毫壁上明。


李自成回師陜北祭黃陵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破潼關入陜后,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回師陜北。沿途所過州縣,多數不攻自開。地方官員聞風喪膽,紛紛逃散。李自成起義軍路過中部縣(今黃陵)時,縣尉劉光先既不投誠,也不逃竄,竟然帶領數十名縣衙差役,與李自成起義軍隊短兵相接。劉光先被起義軍砍傷胳膊,只身逃回縣城,拒不開城門。起義軍暫時隱蔽在橋山柏樹林里,李自成傳令:"中部橋山乃是葬我中華民族元祖軒轅黃帝之圣地。吾滅明王朝,不等于滅中華。絕不許上辱先祖,下欺黎民!橋山上的一草一木不許破壞,違者斬!"李自成在行軍百忙中,整頓畢軍紀,獨自一人來到橋山之巔,面對著高大雄偉的黃帝陵,默默禱告:"......天下腐敗,民不聊生,荒年饑餓,尸骨遍野。地無草,樹無皮,人相食。 自成無路,揭竿而起。......昭告烈祖,吾推翻明王朝,絕不是滅中華。渴望中華大地建新朝,立明君,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李自成致祭完畢,揮師北上,留下部分義軍,繼續圍攻中部縣城。縣尉劉光先挎著負傷的胳膊,告訴他的左右:"闖賊攻開縣城,絕不會饒恕我們,為報效朝延,守義報國,只好殺身成仁,雖死猶生。"說罷,點火自焚。時隔不久,明朝宗室從洛陽派遣朱新,前來中部縣收拾殘局。朱新帶領地方紳士、官員、登上城墻,大罵起義軍大逆不道,并擊石發誓:不滅闖賊,死不瞑目。朱新對李自成起義軍抱有刻骨仇恨,他密令手下士卒,乘義軍不備,暗殺了一位圍城的義軍士兵,將其頭割下,以隆重厚禮埋葬了已自焚的前任縣尉劉光先,然后坐守中部。
  朱新的這一殘暴手段,激起了圍城起義軍極大的憤慨,一夜之間攻克縣城,團團圍住縣衙,發誓活捉朱新,為被殺義軍報仇。朱新見義軍勢不可擋,自知死到臨頭,即逼他的三個妻妾當場自縊,將官印、朝服包起來,派人連夜送出縣城,上報朝廷,自己準備攜帶小女只身逃跑。不料被義軍截住,朱新走投無路,只好拔刀將三歲的小女殺死,然后自刎。
  明朝滅亡后,清朝幾代皇帝為了維護封建君王的忠孝節烈,歷任中部縣官,都要為朱新樹碑立傳,載史冊,上縣志,立石碑加上"朱忠烈"、"朱公烈","千古之豪杰"等等美名。舊中部縣志記載朱新的一篇碑文中寫道:"朱先生與闖賊不共戴天,賊破城,先生乃慷慨而逝,而先生家眷亦慷慨而逝。嗟呼!是先生守義報國,而先生之若妻若妾若女又守義報國也......。"又說"千秋與沮水之間,耿耿與日月爭光,先生守義于中部,而中部后世人亦知先生矣。"
  歷史,是最公正、最無情的審判官。朱新究竟是不是"忠烈"?李自成算不算"闖賊"?千秋功罪,由人評說。


康熙皇帝親筆寫祭文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圣祖玄燁(即康熙帝),派官員致祭軒轅黃帝。他親筆用滿文給皇帝寫了一份"御制祝文",抒發了對軒轅黃帝的崇敬心情。身邊大臣看后,建議康熙皇帝譯成漢文,便于前來謁陵拜祖的臣民拜讀聆訓。康熙皇帝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又命文官在他寫的滿文右側譯寫上漢字。當時的中部(今黃陵)縣令金蘭芝,覺得這份滿語祭文非同小可,又出自于皇帝親手所寫,萬不可掉以輕心,便很快派人制作了一座石碑,把康熙皇帝親手所寫的滿文"御制祝文"刻在石碑上,旁邊又刻上了漢字。這座碑一直保存至今。現將原文照抄如下:
御制祝文 康熙二十一年,歲次壬戌三月己酉,朔越十六日 甲子皇帝謹遣二部右侍郎 加一級蘇拜致祭于黃帝軒轅氏 曰自古帝王受天顯命維道統而新治統圣賢代然先后揆成盛德炳如日新朕誕口。眷臨制萬方掃滅克殘廓清區宇告功古后殷禮肇稱 謹遣專代將牲帛妥備煙祀之 誠用展景行之志仰企明靈尚其 鑒享


邱逢甲祭陵留詩篇
  "袖中一卷英雄傳,落日來登黃帝陵",這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民族英雄邱逢甲在清朝光緒年間拜謁黃帝陵時所寫的"登黃帝陵絕句"中的兩句詩。
  邱逢甲,字仙根,號倉海。臺灣省漳化人,出身望族。光緒十五年進士,為兵部主事。他一生寫了幾千首詩,梁啟超稱他為晚清"詩界革命之巨子"。
  公元1894年,爆發了中日戰爭。中國失敗后,腐敗的清朝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邱逢甲當時作為清朝政府兵部主事,曾向清政府提出抗議。光緒皇帝軟弱無能,慈禧太后賣國求榮,根本不采納邱逢甲的意見。邱逢甲目睹日本入侵者對中國人民的殘殺蹂躪,再也忍不下去,便只身秘密回到臺灣,發動群眾,組織青壯年,親自率領"八千子弟"起義抗日,打擊日本侵略者。因經費不足,他"傾家財以為兵餉,不足則乞諸義士以助之"。他號召人們"人自為戰。家自為守"。他們與日本侵略者血戰二十余晝夜,終因孤軍無援而失敗。起義失敗后,邱逢甲回到大陸,漫游各地。到陜西后,在友人的提示下,專程來中部縣拜謁黃帝陵。邱逢甲在黃陵住了六天,"日出登黃陵,深夜寫詩文"。他想起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二十多個日日夜夜,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誓死不當亡國奴的壯烈場面歷歷在目。一天深夜,邱逢甲脫衣入睡,又想起自己當初上書清朝政府,建議撕毀"馬關條約",可是,宰相和皇帝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都不聽他的建議。想到這里,他一躍從床上跳下來,一拳擂在桌子上,打碎了茶具,震驚了縣衙。縣令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趕忙起來到邱逢甲住處,先從窗子格里往進一看,見邱逢甲披衣伏案、揮筆疾書:
如此江山竟付人,干戈留得若吟身。
亂云殘島開詩境,落日荒原泣鬼憐。
埋碧可憐黃帝裔,殺青誰作素王臣。
請將風雅傳忠義,班管重回故國春。
誰非黃炎之子孫,九天忍令呼無門。
上書宰相毀苛約,此義已比昌黎君。
百年萬事半顛倒,中外約章那可遵。
  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割讓國土的悲憤心情,以及對清政府簽訂的賣國條約的憤慨。他在另一首五言律詩"落葉戀根本"中寫道:
天下萬山祖,其名曰昆侖。
昆侖有南支,萬里趨越門。
人生亦有祖,誰非黃炎孫?
歸鳥思故林,落葉戀根本。
  邱逢甲在黃陵期間,先后寫了"祖先"、"落葉戀根本"、"山河終一統"、"誰非黃炎孫"等八首詩詞,抒發了他在臺灣淪陷后的悲憤心情和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他堅信"大九州當大一統",臺灣一定要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在來大陸前,還語重心長地囑咐臺灣人民,莫忘祖國統一。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的帝制。邱逢甲非常贊同這一革命行動,并星夜趕到武昌,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南京政府。邱逢甲畢其一生精力,追求進步,為祖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


中華民國


孫中山派員祭黃陵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徹底推翻了幾千年封建帝王統治的體制。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同年3月,孫中山委派了一個由十五人組成的代表團,赴陜西中部縣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代表團臨動身的前一天,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大總統名義,為軒轅黃帝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詩詞,交由代表團恭祭黃帝陵時宣讀。可惜,這份祭文手跡已經遺失,但他寫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首詩詞,至今卻牢牢刻印在人們心中,并一代一代地傳頌著:
中華開國五千年,
神州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車,
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同盟會致祭黃帝陵
  公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陜西省民主革命力量在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影響下,不斷發展壯大。井勿幕三次由日本回陜,首先召開了一次同盟會會員大會,成立了陜西分會,選出李仲特為陜西分會會長;同時做出決議,聯合新軍,如"慕親會"、"哥老會"、"刀客"等力量,推動革命,以與全國形勢相配合。
  1908年重陽節前,同盟會在西安大雁塔召開了一次會議,有人提出孫中山"平均地權"的主張在陜西行不通,經討論改為"土地國有"四個字,以利宣傳。接著便討論重陽節祭掃民族祖先軒轅黃帝陵墓的事,決定在黃帝陵前宣誓,借以表示復興民族的決心,會上推定郭希仁、張贊元起草祭文,并約會鄰省在陜會員,一同前往祭祀。同盟會員這次決定要在黃陵前宣誓,實質上就是對清朝統治者的宣戰,是革命行動的深入和發展的標志。為了保證這一行動的順利進行,必須事先做好安排,所有參加的人,利用各種關系,采取各種方法做好隱蔽工作。于是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獵戶,有的找到官府證明或介紹,有的假借仿拓古碑之名,帶著一群化裝的拓字工人前往。獨僧人吳虛白以和尚身份游到黃陵。到達黃陵后,就商定指派"總管司"二人,"外巡司"二人 ,"內巡司"一人,以防風聲外露。各省到達黃陵的計有:陜西十六人,四川七人,甘肅、山西各三人,廣東一人,共二十余人,其祭文照錄如下:
維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五年九月重陽日,玄曾孫某某等僅以香花清酒牲肴之儀,敬獻于我皇祖軒轅黃帝之墓前而泣告曰: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鐘奇孕靈。乃圣乃神,允文允武,舉修六府,章明百物。翦蚩尤于涿鹿,戰炎帝于阪泉。揮斥八埏,疆理萬國。用是奠基中夏,綏服九州,聲教覃敷,訖于四海。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自是以后,圣子神孫,歷世相承,堯舜以禪讓緝熙,湯武以征誅定亂。洎乎秦皇、漢武、明祖、唐宗,皆能仰承遺緒,奮厥聲威,鎮撫百蠻,光宅九土。其間偶逢衰替,暫墮綱維,穢丑跳梁,蠻夷猾夏,然皆歷時未幾;族伏厥辜,棄彼氈裘,襲我冠服。我民族屢蹶屢振,既仆復興,卒能重整金甌,澄清玉宇者,莫非我皇祖在天之靈,有以默相而佑啟之也。迨至前明甲申之歲,國運凌遲。建州虜夷,乘我喪亂,驅其胡騎,入我燕京,盜據我神器,變亂我衣冠,侵占我版圖,奴役我民眾。神州到處,遍染腥膻,文化同胞,備受壓迫。剃發令下,雖圣裔猶莫逃;旗兵駐防,遍禹跡而皆滿。又無論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二百年之慘痛猶存,十八省奇恥未湔已也。且近年以來,歐美民族,對我環伺,各欲臠割大好河山,而滿清政府恣其荒淫,不恤國恥,殷憂之士,義憤填膺,近有執義幟而起者,粵東如陸皓東、鄭士良、孫逸仙、湘越如馬福益、黃克強,湖南如唐常才,均矢志盟天,力圖恢復。某等生逢艱巨,何敢后人,乃集合同志,密籌方略,誓共驅除韃虜,光復故物,掃除專制政權,建立共和國體,共赴國難,艱巨不辭,決不自私利祿,決不陷害同人;本眾志成城之古訓,建九州復仇之義師。伏望我皇祖在天之靈,鑒此愚衷,威神扶佑,以紓民生之苦,以復漢族之業。某等不自量力,竭誠奉告,不勝惶愧煎灼,郁結悲禱之至。尚饗。
  祭典儀式是相當隆重而樸素的,與祭者本著"祭如在"的精神,跪伏黃帝陵墓之前,向祖先上香。獻酒完畢,恭讀祭文時,人人落淚,有的嗚咽流涕,有的放聲大哭。祭后各人面容均似有無限心事。其中吳希真年歲最幼而天真,竟兩三天吃不下飯,可見所受感動之深。與祭者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文字動人,不若儀式之有聲有色,深刻有效。"從此,同盟會決定: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祭掃民族祖先一次。每年祭掃時,必須有"告墓文",后改稱為"誓墓文",其主要內容是向祖先奉告一年中的活動情況,以表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精神,表示決心保證完成未來的任務。此外,還定出戒律:"不準陷害同人","不準自私利祿"違者應跽伏祖先靈位之前,受主祭人"當頭三棒"之罰。由于大家遵守甚嚴,歷年沒有發現違反戒律的人,所以"戒棒"也就沒用上。


于右任編纂《黃帝功德紀》

皇祖威靈我欲攀,西征間道禮橋山。
彌天風雨傷今日,垂老倉皇過春間。
獨創文明開草昧,高懸日月識天顏。
干霄古柏摩挲遍,掛甲何人亦等閑!
  這是愛國志士于右任先生在民國七年(1918年),清明節冒雨謁黃陵時寫的一道詩。
  于右任先生當后因公務來陜西,正值清明節,便專程從西安動身前往中部縣(今黃陵)謁陵拜祖。不巧的是剛到中部縣,第二天就下起雨來。他隔窗望著天空,對中部縣長說:"春雨貴如油,許下不許流,看來,中部縣今年又是風調雨順年。"中午,春雨仍然未停,于先生在中部縣長的陪同下,一起上山祭掃黃帝陵。回縣府后,盡管衣衫濕透,他還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吃飯時,他告訴中部縣長:"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奠基者,作出了很多偉大的貢獻。清明掃墓祭奠,緬懷祖德,應該堅持代代相傳。"于右任先生當時表示:他要把黃帝一生的功德編寫成一本書,這是他多年的愿望。今天冒雨祭掃黃帝陵,更加堅定了寫這本書的信心。于右任先生返回南京后,即約友人,對先秦以來有關史籍記載的黃帝事跡和傳說,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先后花了十年時間,翻閱了上千冊史書。從大量史料中,摘抄整理,分目編纂,詳加校正。于先生親自過目審定,輯成一書,取名《黃帝功德記》,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初,由南京仿古印書局排印出版。于右任先生親自為《黃帝功德紀》寫了序言:
黃帝公孫軒轅氏,實吾中華民族之元祖。吾中華民族有此生息昌大之疆土,有此博大悠久之文化,有此四千余年震爍世界之歷史,翳維黃帝,為國族之神。于史黃帝既戰勝蚩尤,東至于海,西登昆侖,南及交趾,北出幽陵,而開拓中華民國已有之疆土。其子孫之蔓延于各地也,如漢族固為其苗裔,而西藏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號,蒙古族之匈奴,東胡族之鮮卑。金人之祖且為黃帝之子清,滿清則金人之后也,是皆近世治史者所能考信。是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也。皇古荒昧,孰啟鴻瀠?生活文物,孰為大備?黃帝不惟為中華民族之始祖,抑又為中國文化之創造者也。其發明制作,除人民衣食住行日常資用者外,尤要者如文字、算術、歷數、醫藥、音樂等,皆萬世之資,而一時已備。至于指南之針,辨方定位,迄今為世界交通所大賴。然此猶事功之彰著者言耳。更如至德要道,典籍恒垂,后世玄言,動皆稱述。是此精神文教之施,亦萬世萬類矣。我中華民族有如此之偉大,中國文明有如此之超遠,實黃帝拓殖創造之功也,茲我民族奮圖復興,思纘我遠祖之皇烈,國于近世,豈有以四百兆庶眾子孫,憑席威靈,而無以遂其國之自由平等?橋山之弓劍可攀!千里萬里,千叩萬叩,其共誓于我之祖之陵!于國之初,于歲之春,中央政府倡率民族掃墓,將有事于橋陵,禮也。斯為天下所未嘗有,抑為天下所有可能;追維作始,發揚踔厲,不可不有功德之紀。余昔由陜北而南,赴關中主革命軍事,過中部縣曾謁于陵下。茲因動念,約友人將黃帝功德之見于載籍者,撮要錄次,即名為黃帝功德紀。凡書所有,類多列之,由是以為徵考斷定,則史家之職也。夫祖德之述,在美盛德之形容,吾民族既有此疆土文物歷史矣,其道大光,責無旁貸,重踐吾民族東來之路。茲獻一編,愿念茲在茲名言茲在茲也。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 于右任謹序 于南京
  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元老之一。"為人正直",是"有我民族氣節"的真誠愛國者。他精通書法,以草書名世,是著名書法大師。于先生1879年生于陜西三原縣。1945年到了臺灣。平時仍堅持寫字作詩。于先生晚年思念家鄉心切,1962年在臺灣抱病時,以詩抒懷:"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分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這聲淚俱下的傾訴,表達了臺灣同胞思念家鄉,渴望祖國統一的心情。我們從《黃帝功德紀》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到偉大中華民族的來歷,追溯祖國優秀文化的淵源,這對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各族人民大團結,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

國共兩黨代表祭黃陵
  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分別委派官員,共同于四月五日前來陜西省黃陵縣致祭中華民族元祖――軒轅黃帝,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還我河山,衛我主權",拯救危難的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被載入了史冊。四月五日黎明,旭日東升,萬里晴空,初春的陜北高原,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橋山之上六萬余棵古柏郁郁蔥蔥。黃帝陵墓前香煙繚繞,供品祭器擺設莊嚴整齊。上午十時,中國國民黨特派委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陜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中國共產黨、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即林柏渠),各自攜帶祭文,同步來到橋山,列隊鳴炮致祭,并各自宣讀各黨的祭文。
  國民黨中央黨部祭文云:
維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民族掃墓之期,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追懷先民功烈,欲使來者知所紹述,以煥發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員張繼、顧祝同,馳抵陵寢,代表致祭于我開國始祖軒轅黃帝之陵前曰:粵稽遐古,世屬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維我黃帝,受命于天:開國建極,臨治黎元。始作制度,規距百工,諸侯仰化,咸與賓從。置歷紀時,造字紀事;宮室衣裳,文物大備,丑虜蚩尤,梗化作亂;愛誅不庭,華夷永判。仰維功業,廣庇萬方;佑啟后昆,恢廓發揚。追承績猷,群情罔懈;保我族類,先靈攸賴。懷思春露,祀典告成;陳斯俎豆,來格來歆!尚饗!
  國民政府祭文云: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陜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謹以香醴庶羞代表敬祭于橋陵,其辭曰:惟帝智周萬物,澤被瀛寰。拯群生于涂炭,固國本于金湯。涿鹿征諸侯之兵,轡野成一統之業。干戈以定禍亂,制作以開太平。盛德鴻規,于今攸賴。今值清明之良辰,愛修祀之舊典。園寢蔥郁,如瞻弓劍之威儀;庭燎通明,恍接云門之雅奏。所冀在天靈爽、鑒此精誠;默啟邦人,同心一德,化災為祥和,躋一世于仁壽。庶憑鴻貺,以集丕功。備禮潔誠,伏維歆格!
  中國共產黨祭文:
維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于我中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硫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備,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主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烈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
  抗日戰爭期間六次祭陵,其中國共兩黨共同祭黃陵兩次。


毛澤東親筆寫祭文
  1939年4月5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遺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


蔣中正敬題"黃帝陵"
  中華民國31年(1942年)冬,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原計劃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縣(今黃陵)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后因公務緊迫,未能親自前來祭奠,遂親筆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手跡至今保存完好,并載入黃陵縣志。

蔣鼎文敬題"軒轅廟"
  蔣鼎文,字銘三,逝江諸暨縣石山人。1895年1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十二月三日)生。蔣鼎文十歲入象山私塾讀書,十五歲轉入浙江講武學堂。畢業后,分發浙江督江署守備隊見習。后升排長、連長。1915年蔣鼎文失職遠走廣東。1921年5月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部副官。一九二四年五月黃埔軍校成立,蔣鼎文進入該校,初任區隊長、教官。由于他有早起床的習慣,經常被當時的校長蔣介石碰到,對他留下好印象。在一次軍事演習中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不到一年他就被提升為教導團第一營副營長。以后又接二連三被提升。在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鼎文出任陜西西安行營主任,兼十戰區司令長官。六月蔣鼎文又改任陜西省主席。在他任職期間,先后三次代表國民黨中央政府,陜西省政府致祭黃帝陵。1938年祭陵時,他親筆寫了"軒轅廟"山門大匾。至今仍然懸掛在黃帝廟大門上。1938年,他為重修黃帝陵廟寫了碑記,載入史冊。他在這份碑記中寫道:
"......余自蒞陜,三謁橋陵;二十七年,代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會;明年,又明年,均代國民政府。殿宇多圮,睹之心。先是,國民政府將大事修葺,規劃已具......令中部縣長仁山躬督,......凡大門、享殿、圍墻,及聵缺者,均加葺補。......自二十八年秋經始,明歲三月訖工,所費總及萬元。而遠眺山陵,近瞻清廟,一草一木,亦煥然增新矣。......自阪泉涿鹿大捷后,群強乃帖帖就轄矣。武功既成,文治愈興,萬世治功,由此開基,方今倭寇內侵,欲以肆志于我,全國共憤,誓逐此虜。以帝盛德大業,沾溉無窮,重新陵廟,樹之風聲。思遠祖締造之維艱,念守業纘緒之莫貸,則萬萬同仇敵愾之志,愈奮迅激發而莫之能遏。克奏膚功,計日可待;繩繩翼翼,我中華民國永垂無疆之休。......中華民國二十九年。
  1949年3月,蔣鼎文去臺灣。臨走時對親友哀嘆說:"此后以天為蓋,以地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見,蔣鼎文在年過半百后,仍不愿遠離大陸家鄉。他知道自己將來的前途,但又不好公開表達,只好向親友發出"葬身何所"的悲嘆。1974年1月2日,蔣鼎文病故于臺灣。


程潛題"人文初祖"匾
  程潛,字頌云。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曾考中秀才。后因看不慣清朝政府腐敗,棄文習武,于1904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后,受同盟會委派入川訓練新軍。辛亥革命爆發時,他前往武昌,在黃興領導下,參加了著名的武漢保衛戰,任龜山炮兵陣地指揮。1913年,袁世凱解散議會,擔任湖南省軍事廳長的程潛,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討袁。1915年,他奉孫先生之命,由日本歸國,在云南得到護國軍政府的幫助,率兵進入湖南,一舉攻開靖縣,被推選為湖南護國軍總司令。程潛宣布通電湖南督軍湯薌銘的罪狀。由此,他在"討袁驅湯"中頗負盛名。1917年八月,孫中山派程潛由廣東赴湖南進行護法運動。程潛被推選為湖南護法軍總司令。1925年,程潛參加了討代陳炯明的東征和鎮壓楊希閔等在廣州的叛亂,屢立軍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贊賞。
  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程潛繼續擁護著名的三大政策。北伐時他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與擔任該軍黨代表的共產黨人林伯渠通力合作,轉戰湖北、江西,并于1927年3月攻克南京。其時,英美帝國主義分子乘機搗亂,妄圖阻止北伐進軍。程潛憤然下令還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程潛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抗日戰爭的行列之中。先后擔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河南省政府主席,西北行營主任、戰地黨政委員副主任等職務。在程潛駐陜其間,他和于右任、蔣鼎文,先后前來中部縣(今黃陵縣)致祭軒轅黃帝陵。他們三人當時都是有名的書法家,程潛是隸書的代表。當時他為黃帝廟敬寫的"人文初祖"匾額,交由富平縣石匠雕刻而成。由于運輸困難,用牛拉車,運至黃陵縣九里山,車翻被打碎。出任黃陵縣長的盧仁山對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無法挽回。只得如實地把車翻石碑被打的經過,詳細向程潛進行書面匯報。時隔不久,程潛就來信說,石碑被打,不必驚慌。運輸困難,不必再備。請制作一幅木匾,來年清明祭陵再寫。縣長盧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他趕忙派人選購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幅三米長、兩米寬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節來臨,程潛果然親自前來祭陵。盧仁山縣長取出早已備好的"文房四寶",請示程潛如何寫。程潛叫四個人抬著制好的木匾,蘸飽墨筆,提筆一揮,寫成"人文初祖"四個隸書大字。周圍的人感嘆叫絕,評論這四個字是鐵畫銀鉤,蒼勁中帶有娟秀,堪稱當今的書法上品。此次來黃陵縣祭陵,程潛先生心情很激動,當晚又寫了"橋陵頌"詩篇:
報本崇初祖,數典頌軒轅。
神武開天運,睿智啟人文。
書契宮室作,衣冠禮樂新。
涿鹿除兇暴,崆峒闡道源。
聲教播九州,膏澤被八垠,
綿綿垂統緒,烈烈貽子孫。
巍巍則昊蒼,皇皇光典墳。
我行來西土,持麾鎮北門。
恭荷奉祀命,崇禮億代尊。
逡巡陟修坂,回互歷重垣。
始見靈宅峰,形勝據高原。
岡巒自周衛,沮水復瀠灣。
雜花香滿道,翠柏黛參天。
和禽喧密林,野鶴降云間。
坦步登圣域,齋宿祛塵紛。
明發萬象清,傴僂獻蘋蘩。
誠感愿必達,神愾儼有聞。
宮墻匪易窺,天闕豈容攀?
朝宗肅端拜,虔企奏承云。
至德苞宇宙,蕩蕩難為言。
  抗日戰爭勝利后,程潛期望和平、光明。1948年他又回湖南任省政府主席,對家鄉兵禍頻仍、人民蒙受苦難的情景,極為痛心。翌年,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南京、上海相繼解放,程潛毅然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決心投入人民革命行列。他不顧別人的非議和反對,經過周密籌劃,于同年8月4日,和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一道,在長沙宣布起義。這一革命行動,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稱贊。
  1949年9月,程潛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了建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工作。此后,他就相繼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湖南省省長、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領導職務,為祖國的和平、繁榮和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68年4月9日,程潛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終年八十六歲。


張國燾祭陵逃武漢
  張國燾,字愷蔭,又名特立。1897年11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萍鄉縣上栗市一個官僚地主家庭。
  1938年4月3日,當時出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張國燾,得知國民黨也在清明節委派西北行營主任、陜西省主席蔣鼎文前來主祭黃帝陵,就一再向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去祭黃帝陵。因祭黃陵已安排有人,毛澤東再三勸他不要去,但張國燾卻不聽勸告,于四月三日帶著警衛員張海、陸秘書和一個警衛班,乘坐一輛大卡車,從延安出發,下午到達黃陵(當時黃陵縣是國民黨區域)。當晚,張國燾背過身邊的警衛員,去蔣鼎文住處密談到深夜。第二天(4月4日)他們雙雙去橋山致祭了軒轅黃帝陵。下山之后張國燾即對陸秘書和警衛班說:"你們先坐卡車回延安吧!我要去西安辦事。"說完,就鉆進了蔣鼎文的小汽車里,直奔西安。據隨身的警衛員張海同志回憶說:"......張國燾此行,我一直跟著,起初,我不知道他要搞什么明堂,到了西安后,我發現他不住八路軍辦事處,而住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住的西京招待所,就產生了懷疑。第二天,張國燾上火車前,我曾報告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負責人、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告訴他張國燾搞不好要走的,要他到車站來一下。林柏渠同志到車站后,對張國燾反復進行了勸說,要他不要走。但他執意不肯,一定要到武漢去。武漢當時是蔣介石的住地,他要到那里去干什么?一路上,我的心情十分不安......從此以后,張國燾一直沒有再回延安。


謝覺哉謁陵留詩篇
  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烽火年代,為了喚起四萬萬民眾,國共兩黨合作起來共同抗日,當時在蘇維埃政府工作的謝覺哉同志,在1937年7月和1943年,先后兩次前來黃陵縣謁陵拜祖,寫下了"謁黃帝陵"、"黃陵方柏"等詩篇。他在"浪淘沙" 一詞中寫道:
遠望郁蒼連,抱嶺環川。成林古柏勢參天。
百里荒原青一點,愈見森然。碑石付落煙。
唐宋無傳。茫茫幾千年。漢武驅胡勛尚在,
安用求仙?
廟貌仰崔巍,子孫宜其。四萬五千萬有奇。
掃墓何為?玄黃涿鹿尚余威,不是人窮才念祖,
祖武依稀.
  又有: 黃陵古柏
五千年廟兒興廢,老柏數十常青蔥。
蟠根怒出托負重,孫枝旁挺虬拿空。
無碑為柏記年歲,開天劈地洪荒流。
武皇逐虜三千里,解甲掛樹來獻功。
此樹至今兩千載,以視巨者孫從翁。
中州神物此為最,魯楷秦櫟俱下風。
神靈呵護猶余憤,中霄風雨吟群龍。


邵力子為《黃陵縣志》寫"序言"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即1944年)七月十七日,陜西省政府批準,中央內政部電復云:"關于貴省中部縣更名黃陵一節,經呈奉院會轉奉,民國政府備案,并另鑄新印,請查照飭知。"當時,陜西延安第三行政督察專員余正東,正在主持修訂中部縣志,省主席邵力子連夜復電:"中央已批中部改黃陵,已付印的縣志改為黃陵縣志。"余正東接電后,要求邵力子主席為改名的《黃陵縣志》寫篇序言。邵主席非常樂意地接受了這個要求。現將這篇序言主要部分摘抄如下:
九一八事變以后,我先后被命為陜甘兩省主席。其時政府實已注意于西北的開發,以為今日抗戰的準備。為求明澈西北的情形起見,我首先留意的即為各種志書的搜集與修訂。而陜甘兩地的志書,多屬前清中葉所纂修,不免陳舊,效用減低。有的縣志,竟已絕版,無從覓得,尤為遺憾。當時陜甘兩省都有通志館的設置,但以經費與設備的欠缺,甘肅志稿,在我離去多年以后方始完成,迄今未能拜讀;陜西新志,則在我就任時,業已脫稿,因即趕速印行。我對于承修諸先生學識之豐富,用力之辛勤,深為欽佩,但講到編纂方法,實仍覺有應時改進的必要。各縣縣志的修訂,更因人力財力的限制,進行遲緩。中部縣為黃帝陵廟所在,自中央有民族掃墓的規定,覓閱中部縣志的人日多一日,而舊志已甚難得,新志未能即修……。本月初,我得陜西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余正東同志來信,知道他于去年發起新修第三區各縣縣志,一年來,各志稿本都已草創完成,而中部縣志更將校印完畢;在此抗戰進入最后階段之時,物力艱難,視前更甚,而建國工作同時并進,政務繁忙尤可想見;余同志獨能致力于修志,且成功若此之速,可見他是十分了解志書的重要。…………我希望在抗戰勝利以后,憲政實施之時,各縣縣志都有關于地方自治很詳盡的記載,而中部尤將為首先達到完全自治之縣,籍為黃陵生色。......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邵力子
謁黃陵 邵力子
萬千古柏翠霞飛,漫對橋陵既式微。
掛甲碑前想將帥,祈仙臺下想旌旗。
如油春雨逢佳節,仙錦山花接曉暉。
惟愿秦風重振起,同仇與子賦無衣。
巍然高冢起,民族精神感怒潮。
廟貌中衰威尚在,山客赫濯路非遙。
天開草昧初垂拱,石漱淚流恍聽詔。
仙跡渺茫難盡信,至誠應可感重霄。
  注:邵力子,國民黨陜西省政府主席,民國二十四年謁陵時作。


張治中捐款修大殿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國民黨陜西省主席熊斌,為整修黃帝陵廟,組織起修建黃帝陵廟委員會。委員會號召:凡國內外名流,中央及本省軍政長官與本地官紳,對紀念中華民族元祖、建設中華圣地、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特具熱忱者,皆得聘為本會委員。以陜西省第三行政區(今延安地區)督察專員余正東,中部縣(今黃陵)縣長盧仁山為本會主要會員。負實際修建之實。會址設中部,通訊處分設西安及洛川。這個號召一發出,先后有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美國等國外華僑,捐書三千冊,捐外幣七萬元。省主席熊斌即派技工人員六名,赴中部設計廟宇圖,并批撥十萬元專款,水泥二十桶。又有督察專員余正東,向本區所屬縣區募捐十六萬元,軍團陶峙岳總司令捐國幣二萬九千元。張治中部長私人捐款三萬元,并指定這三萬元專用于改建軒轅黃帝廟大殿,不得挪作它用。這次募捐整修黃帝陵廟,都按原設計進行了施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

郭沫若重題"黃帝陵"
  1958年,黃陵縣人民委員會,上書黨中央毛澤東同志,要求主席為復修的黃帝陵題字,毛澤東同志看后說:我在抗日戰爭時期為黃帝寫過祭文,題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寫。隨后他就把信批轉給郭沫若同志。同年五月郭老就把字寫好,交給秘書寄往黃陵縣。1963年修復橋山祭亭時,將郭沫若手跡刻在石碑上。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黃帝陵"三個大字。 


趙紫陽謁陵登橋山
  1983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來到黃陵縣,登上橋山,拜謁了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
  趙總理在黃陵縣委書記王澤英、縣長楊海潮陪同下,驅車登上橋山之巔,趙紫陽總理看到國務院公布的黃帝陵是全國古墓葬第一號標志時,就問:"第二號是誰?"講解人員說:"是孔子。第三號是秦始皇。"在下山的路上,趙紫陽總理看到橋山半山腰還有一些空白地,即建議黃陵縣:"把空白地帶應該全部植上樹。"謁陵完畢后,趙總理在縣招待所和縣領導進行了座談,并接見了黃陵縣農技站農藝師楊貴本同志,對渭北高原農業生產、糧食產量、糧種改良等問題進行了交談。 


賀敬之謁陵留詩篇
  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賀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東省峰縣(今棗莊市),童年靠親戚資助讀私立小學,抗日戰爭爆發后,離家流亡到湖北國立中學學習。1939年隨校赴四川參加救亡運動,并開始詩歌和散文創作活動。1940年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5年和丁毅執筆集體寫成歌劇《白毛女》,曾榮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全國解放后,他以熾烈的熱情,歌頌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時代。《放聲歌唱》、《回延安》、《三門峽歌》、《東風萬里》、《桂林山水歌》等,都為人們傳頌和喜愛。他的詩歌擅長駕馭重大題材,熱情澎湃,想象豐富,又善于吸收古典詩詞和民歌的長處。能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富于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氣勢磅礴,叩人心扉,開一代之詩風。 
  1982年11月21日,賀敬之同志從北京來陜,在省文聯書記方杰、子敏、非克等同志陪同下,到黃陵縣登橋山,謁拜始祖軒轅黃帝陵。當時的文管所所長高增安要求他題詞,于是賀敬之揮筆寫下一首五言律詩:
風云四十載,
幾度謁黃陵。
古柏今猶綠,
戰士白發增。
不問掛甲樹,
但聽戰馬鳴。
指南車又發,
心逐萬里程。


廖沫沙題字頌祖先
  廖沫沙同志于1984年10月9日去延安,途經黃陵縣留宿一晚,第二天專程登橋山,致祭黃帝陵。
 這天晚上,當人們知道廖沫沙同志住在黃陵縣招待所時,縣上有關部門領導和文化界一些同志前往招待所,看望這位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幫"誣陷的"反黨人物"。廖老笑著說:"在那是非不分的年月,我還能說什么!"廖老還說:"本來我就沒名,也不出名,一個'文化大革命'反倒出了名。"一席話說的大伙都笑了。這時,縣文化館干部王桂生同志拿來一本文化館內部搜集整理的《黃帝傳說故事》,要廖沫沙同志提些意見。廖老接過書翻了翻說:"我一時看不完,不過,黃帝傳說故事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遺產,你們應該組織各方面力量搜集整理。"王桂生同志提出要廖老寫幾個字,廖沫沙同志謙虛地說:"我的字寫得不好,你們不要見笑。"說著提筆寫下了:"軒轅黃帝的傳說故事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題贈《軒轅黃帝傳說故事》。一九八四年十月廖沫沙。第二天,他去拜謁黃帝陵,在文管所休息室里,又寫下了"古都風貌依然在"。 


李政道拜謁黃帝陵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博士和他的夫人秦惠君女士,于1984年5月7日回國訪問后,專程來陜西黃陵縣拜謁了中年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
  李政道青年時代曾獲得諾貝爾獎金。盡管他在國外生活了幾十年,加入了美國國藉,但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是黃帝的子孫。當他步入軒轅廟山門,一眼望見具有五千年高齡的"黃帝手植柏",心情非常激動地說:"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見證,"他雙手摸著粗曠的樹身,眼睛濕潤了。感慨地向夫人秦惠君講述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軒轅黃帝的偉大功績。當他和夫人進入"人文初祖"大殿,在"軒轅黃帝之位"靈位前,虔誠地叩禮膜拜時,發現大殿兩側林立著國內外黃帝子孫獻敬的各式各祥花籃、花圈。他一一過目后,感慨地說:"凡我華裔,不論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記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凡回國的人,都應該到這里尋根拜祖。"李政道夫婦來到文管所休息室,發現桌子上擺有"文房四寶"和留言簿,他隨手拿起翻看,見其中有《青春之歌》作者、著名女作家楊沫的題詞:"五千年前的軒轅祖先,呈現在五千年后的中華子孫面前,巍巍乎乎,心中感慨萬千!"李政道看后,立即在楊沫題詞的后邊,揮筆寫道:"世界各族皆兄弟,黃帝子孫獨人杰"。題詞完畢,李政道夫婦瀏覽了碑亭,觀看了歷代官府致祭黃帝陵所寫的"御制祝文"。當他看到康熙皇帝寫的滿文碑時,口里喃喃地說:"黃帝不僅是漢族人的祖先,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祖先。"兩個小時過去了,李政道夫婦仍然不愿離開,在陪同人多次提示下,他們才依依不舍地上車離開廟院。


姚依林途經黃陵拜始祖
  1984年6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因工作去延安,途經黃陵縣,專程拜謁了軒轅黃帝陵。
  在黃陵縣縣長楊海潮陪同下,姚副總理進入軒轅廟,仰首觀看了七人合抱不住的"黃帝手植柏"。在碑亭里詳細看了歷代朝廷祭黃陵刻立的石碑和"御制祝文"。在"人文初祖"大殿前,細看了周身斑痕的漢武帝"掛甲柏"。看完軒轅廟,姚副總理驅車上橋山。剛上山巔,"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映在他的面前,姚副總理讓司機立即停車,他下車緩步來到黃帝陵前,瞻仰了高大雄偉的黃帝陵墓。又在黃帝陵前留影后才離開了黃陵。


丁玲、陳明謁橋陵
  1985年4月6日,八十二歲的著名女作家丁玲與丈夫陳明,因去闊別了三十多年的延安,路經黃陵縣,專程登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
  這天,風和日麗,滿山翠柏,郁郁蔥蔥,初春的陜北高原,顯得生氣勃勃。丁玲、陳明夫婦登上橋山,在延安地區行署副專員呼三同志陪同下,拜謁了黃帝陵墓,觀看了漢武帝祈仙臺,并攝影留念。下山后,丁玲夫婦瞻仰了軒轅廟,觀賞了有五千年歷史的"黃帝手植柏"。見此柏蒼翠挺拔,根深葉茂,丁玲感嘆不絕。當她來到文管所休息室,接待人員擺好"文房四寶",要丁玲留言,丁玲說:我年歲大了,今天從西安到黃陵,一路上沒有顧上休息,就上山謁拜陵祖,我太累了,一時想不出什么。她和陳明商量后進行了簽名留念,并在留言薄上寫下"學習魯迅,血薦軒轅"。 

舒同寄書"黃帝廟"
  1985年清明節,黃帝陵舉辦書法展覽,來自全國二十九個省(市)的一百五十多件書法作品參加了展出。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牽動著全國書法家們的情懷。山東書法家張正,"師法泰山金石字",他寫下一個特大的隸體"源"字;書法名家費新我,左筆書成行草 "功德穆呼悠遠,民族煥若維新";書法家、黑龍江省省長陳雷,工筆楷書"華祖"兩個大字;云南納西族書法家和在瑞同志,則用民族文字和漢族篆文,分別寫下"山高水長,子孫繁昌,地靈人杰,物阜民康";新疆書法家協會主席申西嵐,草書"龍"字,跡若游龍,翹首騰飛。一位老書法家欣喜地說,國運昌盛,書道昌盛,這次書法匯展,海內外名家云集,作品筆力深厚,銳意創新,堪稱書法盛會。
特別是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也遠道寄來他的親筆題字"根深葉茂,源遠流長",更為這次書法展覽增色。


田紀云冒雨謁橋陵
  1986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在陜北視察工作期間,途經黃陵具,專程拜謁了軒轅黃帝陵。
  這天,下著大雨,田副總理在中共黃陵具委書記張志清、黃陵縣縣長許勝利、黃陵文管所所長王忠貴等同志陪同下,冒雨登上橋山,盡管雨下得很大,田副總理仍看得很仔細。下山后,田副總理來到軒轅廟,觀看了"黃帝手植柏",及漢武帝"掛甲柏"。在"人文初祖"大殿里,觀看了歷年來各界人士、機關團體,海外僑胞們每年祭陵向黃帝敬獻的各式各樣的花圈、花籃。最后,在看了黃陵縣出土的文物展覽后,這才來到文管所休息室。工作人員擺好"文房四寶",要求田副總理題字,田副總理笑了笑說:"這里是祖先圣地,不能亂寫。"他拿起"謁陵留言簿",簽下了"田紀云"三個字,作為留名。 


陳慕華謁陵量古柏
  1986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前往延安視察工作,途經黃陵具,在縣長許勝利的陪同下,專門登橋山,拜謁中華民族始祖一一軒轅黃帝陵。
  陳慕華是第一個女國家領導人拜謁黃帝陵。她懷著崇敬心情,在"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前下車,緩步走進了陵園,環視一周。觀看了修復后的"漢武仙臺"。然后驅車下山走進軒轅廟。首先映在她面前的是棵高大雄偉的"黃帝手植柏",她聞聽人說,此柏七人合抱不嚴,已有五千多歲,是全國最大一棵古柏。難怪外國人稱贊它是"世界柏樹之父"。它是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古國象征。陳慕華要求親自抱一抱始祖黃帝親手種植的這棵古柏。參謁完畢后,陳慕華來到文管所休息室,同志們要求她題字留言。她說,這是祖先圣地,不可亂寫。我簽個名,以作謁陵拜祖的留念。提筆在留言簿上寫下:陳慕華 1986年9月10日。

::網站搜索::
關鍵字:
搜 索:
::相關典故知識::
·飛龍在天,或躍在淵(軒轅廟 黃帝陵)
·歷代名人祭黃陵
·煤炭的傳說
·黃帝冶煉銅鐵
·拐角井與軒轅酒傳說
·沮河的故事
·暖泉的傳說
·鳳嶺的傳說
·印臺山的傳說
·軒轅黃帝陵墓在哪里
·橋山龍馭
·橋山柏和軒轅柏的來歷
·人文初祖
·黃帝戰蚩尤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 網站留言
陜ICP備05004950號-== 陜西旅游資料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延庆县| 广水市| 买车| 图木舒克市| 千阳县| 鄢陵县| 漳浦县| 天等县| 新乡县| 台北县| 信宜市| 阿瓦提县| 尼勒克县| 年辖:市辖区| 舒兰市| 扎兰屯市| 介休市| 花莲县| 富阳市| 新平| 彭山县| 合肥市| 区。| 淮南市| 阿鲁科尔沁旗| 康保县| 海晏县| 安庆市| 临澧县| 白河县| 阜新市| 都江堰市| 新竹市| 甘孜县| 梓潼县| 东港市| 株洲县| 青海省| 文化|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