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知識 >> 歷史知識 >> 從秦兵馬俑看秦軍軍陣 |
從秦兵馬俑看秦軍軍陣
|
|
關于秦兵馬俑和秦軍軍陣 我曾收集了一些秦兵馬俑的材料.可惜沒有在身邊.我只能憑著記憶說 幾點錯誤難免請大家指正. 1.秦兵馬俑坑分1-4坑.照中國軍隊的傳統序列中1號坑為中軍2號坑 為左軍4號坑為右軍3號坑為后軍.這里請注意4號坑挖掘以后表明 沒有兵馬俑.史料推測為當時由于周文的部隊打到了戲(在驪山的東 偏北).當時修驪山的刑徒大約30萬(也有說20萬)被組織去攻打義軍. 結果秦皇陵的工程就停止了.而當時中國軍隊是有前軍的.但秦兵馬俑 坑分布沒有前軍. 2.當時秦軍在咸陽的部隊分為三等.包括侍衛軍(相當于現在的衛戍部 隊)駐守城外的.城防部隊和內宮的侍衛部隊.史料考證的結果現秦 兵馬俑的所表示部隊為駐咸陽郊區的衛戍部隊.也代表了當時秦軍部 隊主要風貌. 3.1號坑中兵種包括三種一是輕裝步兵這批部隊主要集中在陣列的 最前端兩側和陣尾也有但陣尖最為集中.主要裝備是弓箭這批士兵 不著甲身背箭囊手握弓.這個輕裝步兵陣列中只有一兩個著甲士兵 而且是軍士長和軍吏裝扮手執長兵器.在輕裝步兵隊列的后端.二是 戰車部隊戰車在一號坑中主要是載三人的戰車一御手兩個甲士.原 來以為兩個甲士分工不同但從發掘的結果看兩個甲士的武器是一致 的配有弓箭和長兵器.戰車部隊分散在步兵群中. 中國古代有"魚利"陣的說法有學者說在"魚利"陣出現以前戰車部隊 和步兵部隊是布局是步兵在前戰車在后的陣型結果造成一旦步兵被 消滅戰車就除去支援的情況.當然我不這么看.單從秦兵馬俑陣來看 戰車部隊在中軍中是沖擊力量的.首先如果前隊輕裝步兵隊形重疊后 續戰車從隊列空隙中穿出同時步兵跟進然后戰車沖擊步兵跟進.這 樣戰法在秦1號坑中表現的非常明顯.而戰車身后的步兵也隨著隊列的 延續而增加. 第三個兵種就是重裝步兵.中國重裝步兵是相對于輕裝步兵而言的.在 我看秦重裝步兵的甲衣裝扮是比較簡單的甲衣的長度一般護至小腹 后護住背心至腰部.其他部位就限于肩膀和上臂外側.這樣甲衣可以 說比較簡陋的.但有個特點就是輕便.利于步兵的戰斗和活動. 重裝步兵主要武器為矛戈戟鈹劍. 非常有趣的是秦1號兵馬俑坑中沒有發現盾和盔.最近在秦陵的出土中 發現了石甲和石盔說明秦代有盔當然在秦銅車馬坑中發現有盾的存 在.說明當時還是有盾的裝備的.不過也有學者說當時秦軍作戰勇猛 許多士兵都是"科頭跣足"就是不戴盔光著腳沖鋒陷陣以示勇敢。 4.秦2號坑一直是秦兵馬俑中精華部分.在挖掘秦1號坑時曾對秦2號 坑進行過試挖掘.后來直到九十年代才正式開始挖掘整理.直到現在 秦2號坑的挖掘還在進行. 秦2號坑的整體陣型許多材料說是曲型陣列.后來我看到了2號坑的俯 視布局.事實上2號坑是由兩大部分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圖為簡單示意%為戰車部隊>為弓手和弩手*代表戰車后步兵和騎兵. 弩手一般著甲跪姿配弩背箭囊.弓手不著甲立姿.按照弓弩的強弱 弓兵在前弩兵在后. 2號坑中戰車部隊與一號坑中基本相同但也有例外就是四人戰車和指 揮車的出現.一般講如果戰車上加一個人對作戰是不利的四人戰車 一御手兩甲士一軍吏.在中國歷史戰車戰史中就有由于戰車超重 而被敵人俘虜的情況.所以一般認為這樣的布局不是標準的戰車形式. 而只是作為挑戰車使用的.指揮車形式與一般戰車相同為三人一御 手一將軍(執劍) 一軍吏(執長兵器)但出土時有"金鼓"金就是鐘鼓只發現了殘跡.但 現在還沒有搞清它是如何懸掛的. 2號坑的最吸引人地方之一就是出現了騎兵騎兵的戰馬和戰車的戰馬 大小基本一致.說句題外的話從美學角度和雕刻學上講秦兵俑的塑 造還有呆板的話而 俑坑的中馬?就是非常成功的. 秦軍的戰馬來源與秦渭河河川一代這樣的戰馬體形不大從現在分類 看屬于中國河曲馬種這種馬速度不能與阿拉伯馬種和中國新疆地區 的伊犁馬種相比但耐力好爬坡能力強.秦代對于戰馬要求騎兵的要 求包括身高速度力量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如果不能合乎要求提供 馬匹的地方官員和馴手將受到懲罰.原文我記不著了只記得當時要 求戰馬的身高(頭高)在1.75m秦騎兵身高在1.80m左右. 秦騎兵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有些資料說沒有發現其他武器但我推測 秦騎兵部隊要配備劍或吳鉤可能還有配有盾但是不是配有長兵器 很難說.因為秦戰馬那時只配鞍而沒有馬鐙馬鐙最早在中國歷史上 是到北魏時期才出現而沒有馬鐙當時騎兵在馬上的戰術動作就受到 了很大的限制.而戰國時期的"胡服騎射"也僅僅限于騎馬和射箭.(個 人觀點).還有個問題就是當時刀還沒有出現刀是在漢代出現的叫作 "環首刀".而從力學角度講雙刃的劍利于刺殺而不利于劈砍.而吳鉤( 雙刃的彎刀)也有這樣的問題. 戰車的方陣中包括戰車的獨立陣列也包括戰車和步兵混合陣列戰 車和騎兵的混合陣列.從陣中安排看當時戰車是占主要進攻和機動力 量的. 騎兵的單獨隊列是在整個戰車陣列的后方有兩列共12名可以看出 騎兵部隊已經開始出現雛形.但是我的感覺是戰車還是占2號坑的中堅 。 5.3號坑是后軍從布局看可以稱為軍中的指揮部.部隊排布為衛隊的 隊列.而且持的是儀仗的兵器而不是1號坑和2號坑中的進攻型兵器. 3號坑中有戰車一輛.也有金鼓出土. 在3號坑中還發現有掛帷帳的環.如果是戰時這里將懸掛帷帳形成軍 幕. 6.秦軍的兵器. 秦俑出土中絕大多數為青銅兵器只有少量的鐵兵器出土.而青銅兵 器經過檢測表明經過了鍍鉻處理.多說一句鍍鉻技術是二十世紀德 國的專利而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就掌握了鍍鉻技術這也是科學上 一個謎. 秦兵器非常鋒利當時出土時一個俑把一把青銅劍壓彎了當人們扶 起俑身的時候劍一下子就繃直了可見劍的柔韌性相當好.而且據測 秦劍的硬度相當于現在中碳鋼的程度. 秦兵器的制造是有嚴格的規范的而且制造者要在兵器上書上自己的 姓名和產地.有人最近發現在秦俑身上也有如此的痕跡. 7.秦軍的軍陣看當時軍隊陣列的戰法 秦兵馬俑不是完整的秦軍軍陣因為缺少前軍和右軍我暫借秦軍的左 軍進行鏡像復制成右軍.說明一下我對當時軍隊陣列戰法的看法. 首先全陣的兩翼配有強弓和硬弩.這樣在軍陣的前方和兩翼將形成密 集的火力在古代的白話小說中有"射住陣腳"的話就是如此.首先要 穩固陣列的兩端保證整個陣列嚴整. 同時中央配有輕裝步兵群他們將協同兩翼弓弩手. 此后就是戰車的進攻中國戰車是有別于西方的戰車的西方的戰車由 于只有一個戰士加一個御手.所以只適合側翼的進攻而中國戰車由 于左右都有甲 士所以可以應付左右的攻擊. 兩翼由于有戰車群這樣可以利用戰車來反復沖擊對方的兩翼同時中 央開始移動由輕裝步兵先遠程進攻后由戰車輪次沖擊后續步兵消 滅敗潰的殘敵.因為騎兵分配在兩翼這樣可以有騎兵作為協同戰車 部隊切斷敵的退路。 (三只眼睛看歷史網) |
|
|
|
|
|